2023-08-11
一个好人,一面旗帜
一群好人,满城春风
近日,2023年第二季度“台州好人榜”揭晓。让我们走进这些“身边好人”,感受凡人善举,致敬榜样力量,共创典范城市。
今天我们就来看看
“诚实守信”类好人
张金苗的优秀事迹
张金苗,男,1953年9月出生,中共党员,籍贯仙居,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村民。
“这是文物保护委托书,这是当时文护小组的合影,还有为保护遗址与村民的清苗协议。”初见张金苗,只觉得他是一位和蔼的老人,头发花白,却精神矍铄,脸上始终挂着微笑。身材并不高大,但腰杆笔直。
张金苗是仙居下汤遗址文保员,在下汤土生土长。自从受聘成为文保员后,张金苗和队员们围着下汤遗址一守就是30多年。
图为第一批文保小组合影,(左二)是张金苗
当年年龄最小的文保员
1983年,下汤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该遗址,出土了大量石器、陶器。自此,下汤地区沉睡的文明,被无意间揭开了神秘面纱。
“我们村里在挖土造田时,发现下面有四五个烧火的土坑,上面还堆着被火烧过的土堆。当时因为大家不清楚这些火坑是什么,都被破坏了。”张金苗有些痛心地说。
遗址航拍图
1987年,仙居县文化局与下汤村签订了保护下汤遗址的协议,并决定成立文保小组。刚刚从部队退伍回乡就业的张金苗,成为首任下汤文保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文保员。
下汤遗址文物众多,类别多样、底蕴深厚。在文物保护的岗位上,张金苗和文保小组的其他组员一起,担负起保护下汤遗址和文物的责任。看到哪里有人为破坏,他会立刻出面制止;看到哪里有损伤,他会向有关部门书面汇报;收到村民上交的文物,总是第一时间送到县文物局……
为了让文物尽可能避免损伤,无论刮风下雨,张金苗总是第一时间赶去现场。“有一年冬天,村民种橘子时挖到一口品相还不错的陶碗,我得知这一情况后,立即与时任县文物办主任的王子芳联系,乘坐早上的客车到县里,将陶碗上交县文物办。”张金苗说,那时交通不便,县城来回就是一天。
不能让历史只在书本
“20世纪90年代,村里偶尔出现一些陌生人。”张金苗回忆,后来才发现,那些人是一些古董贩子。
在那个还不算富裕的年代,个别村民听说自家地里挖出来的“破陶罐和石头”能卖钱,就动了歪心思。
“不行!不能卖!”这句话成了张金苗的口头禅。为了那些“破陶罐和石头”,张金苗没少往村民家跑。
“东西是我的,凭啥不让卖?”每当遇到这样的反问,张金苗总是跟村民攀交情、拉家常,劝说对方改变主意。
“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无论如何得留下来,我觉得,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。”就是这个理,支撑着张金苗和文保小组的组员。
“张小土、张森权、杨明启和我是第一任组员,当时我们一户户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,向村民征集文物,最多也就给村民奖励一些茶罐和毛巾之类的生活用品。”张金苗说,“我们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,不出事就是尽责,没有盗卖和破坏就是好事,就觉得这是历史,不能毁在我们手里。”
“文保员与村庄血肉相连,他们是基层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。”仙居县博物馆馆长郭慧说,这些土生土长的文保员在村里熟悉情况,又有威信,做起文物保护工作事半功倍。
守护好万年遗址
2017年,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了《仙居下汤遗址勘探报告》。勘探报告表明,下汤遗址年代距今大约有10000年,这样,下汤遗址从原先的5000到7000年以前,又往前推了3000多年。
随着下汤遗址研究价值的提升,仙居县委、县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力度。借此时机,下汤村也依托下汤遗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
这些变化,张金苗在眼里高兴在心里。“下汤遗址的名气大了,游客多了,我们的责任也就更重了。”张金苗说,好在现在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。
“下汤遗址的保护工作做的很好,为我们的挖掘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”下汤遗址考古队队长仲召兵说。
出土上山文化器物
目前,下汤遗址共出土器物350余件,已清理灰坑200余座,并发现一处用红烧土铺设的广场,广场上清理出陶器坑(堆)20余座,推测为举行某种仪式活动的场所。
下汤遗址,不仅还原了万年前台州历史烟云深处的秘密,也展示了台州人不断奋进的历史。老一辈文保员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默默地做了许多事,令人肃然起敬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